2009年2月22日 星期日

[通貨緊縮]

一、前 言

日本已經歷10餘年的不景氣,且從1998年7月迄今,通貨緊縮已邁入第4年,至目前為止,仍未找到有效的解決對策…

日本通貨緊縮狀況持續惡化中,而台灣、香港和德國則面臨高度通貨緊縮風險;而經濟學人資訊社(EIU)在2008.6月份亦將台灣列名於世界10大通貨緊縮風險國家;顯示我國通貨緊縮之風險確實正日益升高中…

二、通貨緊縮之定義

依照諾貝爾經濟學得主薩謬爾的定義,就是「價格VS.成本普遍下降」;而另一個定義就是CPI(消費者物價指數)連跌2季。

三、通貨緊縮之形成因素

大都從生產面及市場面來分析:
生產面方面,生產技術不斷進步、市場開放以及開發中國家釋出大量低廉之人工等因素導致生產成本大幅降低,進而引導價格走低。
市場面分析,當總供給大於總需求,亦即產能過剩,總需求不足時,即會造成價格走低。

四、通貨緊縮之惡性循環

當物價持續下降,首先衝擊生產者,廠商為了降低損失,會採取減少生產、裁員、延後投資等行動。當許多廠商採取上述行動時,經濟成長即會受阻;此外,當通貨緊縮時,實質利率將上升,廠商債務負擔加重、故將影響投資意願,更近一步影響經濟成長。

從消費面觀察,由生產面導致的失業快速增加,將加深消費者的疑慮;此外,在預期價格將進一步下跌的心理影響下,對消費採取過度謹慎保守的態度,使得消費需求進一步萎縮;最後再影響生產者減少生產,整個高失業、低消費、低物價之惡性循環過程於是產生。

在高失業率之情形下,通貨緊縮之預期心理是造成整個惡性循環之最重要因素。

五、結  論

要擺脫通縮困境,只有民間及企業普遍認為,最壞的時刻已經過去,不再延緩消費及投資活動時,經濟才能重生。然而台灣貿易高度依賴出口,恐怕也得看歐美經濟的臉色。在通貨緊縮的年代,每個人都該學習自保,以免成為經濟惡浪下的犧牲品。

參考資料:中央銀行出版品、數位時代雙週 第47期、各家網路新聞資料
----------------------------------------------------------------------------------------------
TO EVERYBODY:

不景氣多會久我也不知道...不過...什麼時候台灣的景氣有好過呢?我好像沒什麼印象勒...神奇了...

「騎驢找馬」是不得不服膺的真理,在沒有找到下一個工作前,不要輕易離職;失業狀態的失意者,即使是差強人意的工作,也應該接受 ...

有時候你以為你可以跟真的你可以是差很多的...

畢竟...我們在怎麼在怎麼努力都很難能成為別人心目中的那個自己,所以...做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不要在乎別人的眼光和看法,他們終究只是過往雲煙而已...不值一提...

願失業的朋友們早日走出來...不要活在以前的光圈裡...那只是慢性自殺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多謝你(妳)的留言~看到留言我都會很開心的~謝謝唷